“枯木怪石”是苏轼遭贬官之后,最常画的题材,当时有不少版本流传。宋代《春渚纪闻》记有“东坡先生……每为人乞书,酒酣笔倦,多作枯木拳石以塞人意”[17]。元代鲜于枢(1246—1302)也曾在苏轼《枯木竹石图》(今藏上海博物馆,裱于《六君子图》卷)上题跋,跋曰:“图后另纸有元鲜于枢题记‘右东坡《枯木丛筱怪石图》,世间传本甚多,此卷前有乾卦印,后有绍兴玉印,是曾入绍兴内府者,盖非他本比也。杭州王井西尝收一本,与此略同,不知今归何人。’”[18]现存版本中无苏轼之款,卷后有米芾、刘良佐的跋文和题诗。[19]从诗文推断,这幅画有可能创作于王安石“熙宁变法”(1069)之后,苏轼遭罢黜,赴徐州(1077)任太守时,路经安徽萧县圣泉寺所作。尽管现存这幅“枯木怪石”的题跋、创作时间,甚至本身的真伪都存在争议,但是,苏轼多次画这个图像的史实和意图并无异议。苏轼好友米芾在《画史》中点明:“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20]可见,苏轼因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心情郁闷,作画才多以枯树、怪石为主。[21]在中国传统寓意中,枯木还有绝处逢生的意义,正如苏轼当时的境况,虽数次遭到贬斥,但在不同任职上都恪尽职守,深得民心。据《宋史》记载,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曾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被称为“苏公堤”。[22]另外,政治上的失意也使苏轼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诗、书、画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
相关影视:港片满肚子脸鬼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