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于十月革命后的《日记片断》(1924)和《1922至1924年短篇小说集》(1925), 或取材于革命年代的现实生活, 或向记忆、向不堪回首的往事汲取诗情, 均成为对民族生活和文化心态的“直接的研究”和“如实的写生”。
汪介之对此时期的总结是:第一次俄国革命(1905—1907)失败后, 当列宁和他的战友们忙于总结这次革命的经验和教训, 力图从政治上、组织上鼓舞人民再度奋起时, 高尔基却以对革命失败的痛苦思考为起点, 转入对俄罗斯民族文化心态的剖析, 提出重铸民族灵魂的重大课题。他着意以一种历史、土地和人民相统一的文化观念来考察他所挚爱着的俄罗斯民族, 力图发现民族性格中的强弱两个方面及其与民族历史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 探测未来历史的动向。1917年十月革命的爆发和胜利, 并没有中断高尔基的追寻, 反而又把革命与文化的关系这一敏感而重要的问题加入他的思考中。这一探索过程一直延续到1924年。前一阶段创作中改造社会环境的呐喊, 已开始被改造“人”自身的呼唤所替代。经由揭示民族灵魂的面貌, 促进一种新的民族精神的诞生, 成为贯穿这个时期作家全部创作的鲜明意向。如果说, 《没用人的一生》和《夏天》还只是第一次革命的独特回音, 《忏悔》还表明作家试图通过高扬人民群众的巨大创造性给他们以充分的自信心; 那么, 从《奥库罗夫镇》开始, 高尔基便以“奥库罗夫三部曲”“自传体三部曲”、《罗斯记游》《俄罗斯童话》《日记片断》《1922—1924年短篇小说集》等一系列作品, 绘制了一长幅俄罗斯民族风情画、民族心理解剖图。这些作品的中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俄罗斯人是怎样生活的?他们何以如此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它们共同记录了高尔基在民族文化心态批判这一总体方向上艰难跋涉的足印。这个时期是高尔基一生创作中最辉煌的时期。清醒的现实主义笔法, 纯熟洗练的描写艺术, 行云流水般优美自如的叙述语调, 体现着作家忧患意识的沉郁的风格, 一起显示着作家新的美学追求与杰出的艺术才华。